每次学校组织春游,他都会把座位让给成绩较差的同学,自己总是站在车厢的后面。小学四年级时,他长到了1米70,刚开始的时候,他负责擦自己班上的高玻璃窗。后来,任何老师或者同学跟他说:姚明篮球明星姚明/中国孩子的好榜样,帮忙擦擦我们教室的高玻璃窗吧!他总是开心地答应,从不斤斤计较。最后,他把全校所有的高玻璃窗都承包了。这种淳朴善良,在球场上也不时展现出来。姚明小时候就有很强的荣誉感,他站在队伍的最后面,羡慕地看着面前的小升旗手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国旗。这种荣誉感也是促使姚明奋斗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不骄不躁 姚明小时候的成绩很一般。小学一年级的一次运动会上,他第一次投篮。篮球架前,老师问:同学们,投篮比赛谁投?其实,他的目光早已落在姚明身上。大家都知道,姚明的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同学们一致推荐姚明。姚明双手握着篮球,屏住呼吸,心脏怦怦乱跳。或许是因为紧张,他投篮不中。篮球有气无力地撞在篮板上,掉在地上,弹向一边。他不顾同学们的期望,投出了人生中第一次投篮,却失败了。另一个小朋友用俗称“拉空马桶”的业余动作,准确无误地将球投中。姚明尴尬得脸都红了。姚明其实并不喜欢篮球,他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和看书,尤其是地理方面的书,甚至对考古学产生了兴趣。他还爱做模型飞机,玩电子游戏。总之,他的爱好很广泛。他的父母一生都在为篮球事业努力,并且曾受过伤,起初并不想让儿子追随他的脚步。
父母还是希望他能考个好学校篮球明星姚明/中国孩子的好榜样,考上重点中学。可以说,在姚明9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到了徐汇区少体校练篮球,就是想让他的篮球技术加点。从此以后,每到休息日或者放学,父亲就会带着孩子在宿舍门前的旧车棚边打篮球篮球明星姚明/中国孩子的好榜样,进球后父亲会亲手制作篮球网,并奖励他小玩具。再看看姚明,不到14岁,身高就已经接近2米,从身高上来说,是打篮球的好材料。因此,父亲也重点培养儿子。渐渐地,篮球给姚明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成就感,他也越来越发现篮球的魅力。徐汇区少体校分为重点班、重点班、普通班三个班,姚明一开始是在普通班,每天只有5元的补贴。身材高大强壮的篮球运动员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他家境贫寒,父母年收入只有100元,只能为儿子攒钱,他只能从姑姑那里一次吃一只鸡、六个鸡蛋。为了给儿子补充营养,父母到处托人要奶票。姚明刚到体校的时候,除了身高,没有别的优势。但他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认真,凭借着这一点,他的天赋很快从普通班跳到了重点班,再跳到了尖子班。师生互相提携,取长补短,走向世界。姚明的父母比较低调,姚明在体校的训练中认真刻苦,很快就成为了小明星,考入了上海市体校。这时,媒体想采访姚明,但他的母亲拒绝了。母亲认为媒体的宣传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她希望儿子脚踏实地,而不是被媒体的吹捧所蒙蔽。
还应该说,姚明处在一个好时代:体育体制改革风起云涌,全国篮球职业联赛从12个城市起步,CBA诞生。1996年,姚明16岁的时候,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正式成立,拥有高水平的外援,对姚明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父母也是姚明最好的老师,看比赛的时候,他们三个人聚在一起切磋球技。有一次看北京队的一场比赛,打的是单涛和巴特尔的双塔战术。姚明记得单涛有一个动作,就是直接用肘子去托别人。妈妈说,你要学会这个动作,要学会用身体。后来,姚明回忆道:妈妈的话提醒了我,至少我会用肘子,这样我的进攻性就强了。父母也经常这样指点姚明。东方男篮在主场打球时,父母每场比赛都会到场,可以和儿子在场上聊天,讨论球技。打客场比赛时,父母就坐在电视机前讨论球技,对儿子的防守、进攻、打球态度等一一点评。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姚明前几场比赛发挥不佳,父母就在电话里安慰鼓励他。1997年八运会,姚明开启了自己的篮球生涯,从CBA联赛到亚锦赛、奥运会,他跑遍了大江南北。他每年在家只有几天时间,也不愿意父母请假来陪他,而是一个人在家睡觉。母亲知道儿子最需要的就是睡眠,就让他自己睡。春节期间,他在家里吃一顿年夜饭,大年初一就赶回家。可以说,姚明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付出。姚明的父母、老师、教练对他的训练都是因材施教,从为他设计训练计划,到不急于让他过早进入NBA,不急于求成、严于律己的科学方法,都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积极引导的策略。
正是这些为他铸就了一系列坚实的成长足迹:16岁加入上海男篮,17岁出战八运会,19岁加入国家队,21岁以状元秀身份被NBA选中,成为休斯敦火箭队的主力。雅典奥运会,姚明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多少人高呼:姚明,姚明,中国人,厉害!他当时是有多自豪啊!姚明经典语录:1、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2、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一种路就是对的,另一种就是错的。3、我不在乎起点有多高,最重要的是终点。 4、我知道有两种人,一种人从头到尾都相信我,认为我打得不好的比赛只是片段;另一种人从头到尾都不相信我,认为我打得好的比赛只是片段。总有让相信我的人满意的时候;也有我做不到的时候。好吧,再来一次吧。我曾走出0分2篮板的阴影,再来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