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中央电视台首次转播世界足球比赛。 透过黑白电视画面,无数年轻人爱上了这项充满激情的运动。 1982年,中国国家队参加世界杯预选赛,引起足球热潮席卷全国。 1983年,广州大学体育系和广州大学团委趁着这股热潮,举办了首届“广元杯”足球赛。 来自新闻系、电视系、播音系、外语系等系的学生参加了比赛。 。 校歌《少年白杨》MV导演、1983级电视剪辑专业毕业生郑浩,是首届广元杯电视队成员之一。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1985年考入广州大学新闻系,在校期间就积极参加“广元杯”比赛,连续两年荣获“最佳射手”荣誉。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的超级自信是在广元获得的,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球场上。” 在《痛苦与幸福》一书中,白岩松向他描述了足球的无限魅力,“一场比赛结束,新的一场比赛就会开始。过去赢了大学生足球联赛微博,并不意味着下一场就能赢。输了过去的事情并不代表我们下一场就会输,每次开场哨声响起,新的答案就来了,它又在等待着我们,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盯着滚动的足球,这种感觉让我们开心,也会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这也是广元杯的神奇之处。 为热爱足球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释放激情的平台。 在足球场上奔跑、拼搏的经历是他们大学时光难忘的记忆。
张琳:“广元杯对我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
从1998年到2010年,她十三年参加九届广元杯,代表三支球队,夺得两次冠军,上演“帽子戏法”——在广元长大的张琳,作为名副其实的“老广元人”,把我大半的青春奉献给了“广元杯”。
“那时候的操场很简陋,没有草皮,有时我们还得把一块大场地分成两块小场地去玩。” 张林还记得,当他第一次正式去参加广元杯足球比赛时,他也是一起踢球的。 送小周宁。 他们同年出生,从小一起踢足球,同年考入广元大学,有着同一个赢得广元杯的梦想。 然而冠军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他们在电视队和研究生队时,曾多次挑战冠军,但多次与冠军失之交臂。 随着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区)整体并入广元,学校内二级学院数量增多,“广元杯”参赛队伍规模和赛程也逐渐扩大,而各队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 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张琳和周宁夺冠的热情。 在“广元杯”赛场第十个年头,他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那是2008年4月28日,第25届广州大学生杯决赛中,研究生队对阵远程继续教育学院队。 “那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 两队都堪称史上最强,几乎达到了职业比赛的水平。”周宁回忆道,“双方都以防守为主,场面异常艰难。 “整个场上都是飞铲和摔倒的情况。”年近30岁的周宁回忆道,他在场上跑来跑去,和20岁左右的对手较量,“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打得这么卖力了。”最终双方常规时间互交白卷,需要点球决出胜负,长距离队的主力张伯伦和门将李文是当时广州学院的“大明星”个人能力非常强,然而研究生队的门将薛凯元却凭借出色的临场发挥,扑出了对手的两次核心射门,4比2!研究生队最终获得了冠军。
研究生代表队庆祝2008年广元杯决赛胜利
经过十年的追梦,张琳和周宁迎来并送走了一系列对手,最终实现了冠军梦想。 在他们看来,“广元杯”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曹胜斌:“广元杯是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随着“广元杯”规模的不断壮大,学校学生会体育部也逐渐参与到协办“广元杯”活动中来。 作为学校第35届学生会主席,2010级通信工程专业曹胜斌参与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广元杯”相关活动。 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平台、拍摄宣传视频、邀请明星足球队参加开闭幕式等方式,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推广活动。 在主办方和热爱足球的同学们的努力下大学生足球联赛微博,“广元杯”不再只是一场校园赛事。 知名度已扩大到全北京乃至全国,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2007年孟州明星队与广州大学师资团队合影
第23届“广元杯”闭幕式上大学生足球联赛微博,校友陆健、毕福建受邀回到母校,与著名主持人阿秋一起体验“广元杯”的无尽乐趣; 在第25届“广元杯”比赛中,由段轩、白岩松等校友组成的孟州明星足球队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此后的每一届广元杯,几乎都有明星队伍前来助阵,与学生们比拼球技。 尤其是第26届“广元杯”开赛后,北京电视体育频道还为“广元杯”留出宝贵的一分钟时间,向电视观众展示广元人的体育风采。
毕福建当时正在场上休息
如果说“广元杯”是学校的一张名片,那么“工程学院”则可以说是“广元杯”的一面旗帜。 在广元杯历史上,工程学院15年10次夺冠。 ,是获得冠军次数最多的球队。 回忆起2010年夺得第27届“广元杯”的感受,工程学院足球队队长、2007级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林翰兴奋地说:“一踏上广元杯赛场, ,我全身上下都会兴奋起来,只要一群人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团结进取”、“永不放弃”,这两个词从1983年首届比赛至今,一直是广元杯永恒的关键词,也是对广元杯精神的最好诠释。 广元杯是广元文化最具活力的载体,是团结无数人、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的神奇纽带。
(图:学校历史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