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文化融合的漫漫路途,已经开启。
今年夏天,社交网络上的电竞粉丝群体发生了两件大事。
在女团成长选秀节目《创造营2020》中,练习生陈卓璇在节目中一句“我站得还不够高吗?”引发社交网络热议,意外挽救了节目热度低迷的时期。在电竞爱好者聚集的虎扑电竞论坛上,这一举动被比作当年同样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的著名《英雄联盟》电竞选手“轩”,让陈卓璇被人们称为“轩”。在电竞圈强势出道后,希林娜依·高、王艺瑾等《创造营2020》选手也与数名电竞选手配对,圈内掀起“电竞”狂欢。
第二件让电竞爱好者不快的事,一部根据电竞游戏《英雄联盟》改编的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并公布主要演员阵容,同样以选秀明星为主,其中包含大量LPL(LOL Pro,中国大陆英雄联盟职业联赛)比赛和选手的真实事件和人物原型中国电子足球联盟论坛,引发电竞爱好者和从业者的不满,认为这是“用抄袭来消费电竞”。
两起事件引发的不同反应,指向娱乐电竞化、电竞娱乐化的趋势。一方面,这体现出在如今的数字亚文化环境下,不同圈层、社群融合后引发大众讨论。另一方面,电竞粉丝对于电视剧“造梗”与“借梗”反应的巨大差异,也折射出粉丝文化与其社群长期面临的边界问题:自下而上的圈层文化融合,往往承载着粉丝文化天然的创造力与草根背景,而自上而下的融合则容易侵犯粉丝与其粉丝之间的情感边界。全球化透露出的信号仍是积极的,即新兴产业的“融合”与“破圈”。
01
电竞“粉丝圈”:
自下而上整合圈子
虽然“玄”刚刚把电竞圈和娱乐圈的“联姻”推到大众视野,但无论是电竞行业的娱乐化,还是电竞粉丝群体的“粉丝圈”,都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电竞产业在2000年代初开始发展,以早期选手Sky李晓峰等人为代表。2010年以后,MOBA游戏英雄联盟在全球火爆,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2013年,英雄联盟中国大陆职业联赛正式启动,至今已进入第八个年头。
电竞的“粉丝社群”是随着电竞产业化而逐渐成长成熟的受众群体,电竞领域专家何进指出,电竞是景观体育市场化的产物,换言之,游戏景观、场景和竞技体验的商业化构成了电竞在形态上的根本特征,其直接目标受众自然是游戏玩家。早期的电竞粉丝群体属于游戏玩家群体的一部分,其社群具有明确的共享知识、兴趣爱好和玩家身份的边界。
2015年是中国电竞产业转型的重要一年,EDG战队在国内联赛和世界赛上均有不俗表现,粉丝经济、文化运营等概念被引入赛事和俱乐部的运营中。在大多数电竞爱好者的记忆中,电子竞技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电竞圈的“粉丝圈”就是在这一年大量“非选手”粉丝开始关注电竞的时候开始的。一方面,以EDG为首的明星俱乐部、明星选手开始有了大众化的标签,比赛成为了风景和仪式感;另一方面,新浪微博在2015年成为了聚集各类亚文化社群和粉丝群体的社交平台,为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平台。电竞与其他亚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环境基础。可以说,电竞与娱乐产业的融合,首先来自于粉丝个体的流量,这些为了游戏而来的新粉丝,或许就是“外来者”。但他们往往是更为“成熟”的粉丝文化践行者,非常善于利用各种平台工具和创作技巧来表达自己对喜爱对象的感情。于是,新的实践类型进入了电竞粉丝群体,再加上产业资本本身对粉丝劳动和粉丝经济的引导,电竞中出现了包括“超聊”、“应援”、“周边”等一系列粉丝实践。据业内人士透露,2016年左右,一些粉丝开始在微博上为选手申请新浪超话,设立应援站,这引起了当时不少电竞粉丝的反感中国电子足球联盟论坛,他们认为“电竞实力说话”。 ,没必要搞粉丝俱乐部这种玩意儿”。但“站”通过线上宣传选手和战队,在线下比赛场地给粉丝们提供了大量支持,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功能性的粉丝组织。尤其是在2017年中国举办的英雄联盟世界赛上,粉丝俱乐部等粉丝团体将比赛场地布置得满满的,大大小小的灯光牌,营造出浓浓的主场氛围。这种带有明显“娱乐粉丝文化”特征的练习方式,成为了电竞粉丝的主流练习类别。甚至“每次出一个新选手,不管大家是否熟悉他,都会有人立马打开网站,把粉丝团长的位置占了上风。”
可以说,电竞的“粉丝圈”是一个相对自下而上、草根性的过程,虽然“粉丝圈”本身带有非常鲜明的资本色彩,但电竞粉丝社区与“粉丝圈”融合所引发的内在冲突主要来自于粉丝个体的流动,以及在流动过程中粉丝对于身份建构、个体情绪表达等创意方式的接受、拒绝或妥协。从这个角度来看,“璇”等电竞梗的火爆至少在表面上是具有创意的,是部分电竞粉丝对娱乐符号的玩味性挪用,而这背后是电竞粉丝对于个人英雄叙事的一贯偏好。
02
娱乐粉丝圈正在变成电子竞技:
引导情绪化消费,低估社区边界
电竞“粉丝圈”化与电竞产业化、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融合同步推进。学者波普在研究足球俱乐部球迷时,将受众分为“支持者”(低消费、高忠诚度)和“粉丝俱乐部”(低消费、高忠诚度)。电竞产业又分为追随者(低消费、低忠诚度)、“粉丝”(高消费、高忠诚度)和“散粉”(高消费、低忠诚度)三类。与职业体育类似,电竞产业发展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引导消费。由于电子竞技的定位比较尴尬,中国电竞产业在初期与韩国、欧美等国家不同,在发展初期几乎无法吸引电商、传统体育品牌、知名企业的入驻。2015年起,真正意义上的赛事场景化和俱乐部商业化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还在探索合理的运营策略。
如何“破圈”、“融合”、“产业化”是行业层面要考虑的最大问题,而与娱乐圈融合的路线至少“看上去还不错”。从2017年开始,包括周杰伦、吴亦凡、朱一龙、张彬彬、罗云熙在内的明星纷纷出席LPL或世界赛,在明星粉丝圈掀起了一股英雄联盟知识普及风潮。从2018年LPL成为主场比赛以来,各支战队也开始邀请明星到主场比赛。
如此表层的互动让电竞和娱乐流量开始融合,但电竞迷和娱乐迷之间的壁垒却难以打破。真正有机会“破圈”的,是电竞题材IP和文本的开发。比如,一部分LPL粉丝是通过阅读虚构电竞小说《全职高手》接触电竞的中国电子足球联盟论坛,也有一部分是通过电视剧《加油鱿鱼!》认识电竞选手的,但却将“胜者为王”、“敢于梦想、敢于拼搏”的竞技主题的热血气质发挥到了极致,这种竞技性背后的情感气质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取代了以往的游戏练习体验,成为粉丝个体与电竞战队或选手建立情感联结的主要原因。粉丝不再需要精通游戏,甚至亲自玩游戏,才能体会到这种情感。
但本文开篇提到的电视剧的失败,为资本的傲慢敲响了警钟。对于电竞爱好者来说,主流娱乐文本中原型、真实事件的任意挪用,是对上述情感联系的亵渎。单纯利用电竞爱好者和相关产品,是低估亚文化社群和粉丝文化的典型表现,难以真正走向产业融合共赢的未来。无论是电竞的“粉丝圈”,还是娱乐文本的“电竞”,背后潜在的可能性和潜在矛盾都是多维度的,这意味着中国电竞的受众话语还处于复杂多层次的阶段。无论如何,产业与文化融合的漫漫长路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