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我们比较熟悉的改革开放那几年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体育、篮球,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1950年保加利亚国家篮球联赛,新中国迎来了建国后第一支来访的外国劲旅,苏联男篮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8个城市打了33场比赛,全部以大比分获胜,场均得分高达68分,在中国篮球界引起巨大反响。
从此保加利亚国家篮球联赛,中国篮球踏上了学习、超越苏联的征程。1955年,新中国篮协首任主席董守义将钱澄海、杨伯勇等30名青年才俊召入国家队,备战次年开始的墨尔本奥运会。但命运弄人,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这些球员没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但他们却迎来了中国篮球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中国男篮可以挑战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了!可惜,这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彻底毁掉了这颗硕果。
热度高但起点低。建国后,篮球成为普及速度最快、发展最广、场地最多、建队最早的体育运动。1949年,中国派出第一支大学生篮球队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社会主义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篮球运动在群众中十分普及,各省、市、系统、企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或半专业篮球队。“公安系统矛盾队、铁道系统机车队、教育系统钟声队、农业系统收获队,军区的一些队,不计其数,每周都有篮球比赛。”杨伯勇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未能进入云南腹地,昆明成为当时的后方基地,经济、文化、体育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那时的杨博永刚加入云南省队,还是一个心怀天真的年轻人。后来,杨博永成为国家队的主力前锋,跟着中国篮球的步伐腾飞,在教练、管理岗位上也干得不错。
有两个故事可以说明篮球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第一个故事是华盛队,这支球队原本是越南华侨组成的球队,他们到昆明看比赛的时候,昆明还没有解放。看比赛结束,昆明解放了,但他们又回不了越南,就回中国定居了。
第二支是水真女队。水真字面意思是“云南”,代表云南。解放前她们到上海参加全国比赛,由于资金不足,只能边打比赛边筹钱。到上海时,比赛已经结束,女真队要和冠军上海队打一场表演赛,水真队获胜。比赛结束后,她们的路费已经花光,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她们回到了昆明。
当时,新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之下,篮球运动与外界交流很少,无论是战术理念还是技术风格都非常落后。杨伯勇回忆保加利亚国家篮球联赛,当时最流行的位置是“马蹄”站位,所有球队都这样打,一个后卫,左右两个前锋,一个中锋在篮下站位,还有一个第二中锋来策应。
1950年,苏联男篮来华,取得了33连胜,令人难以置信,而且比分差距非常大。这对于陶醉于自己小国领土的中国男篮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是时候思考未来了。
随后的几年,国家队开始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迅速热身,双方多次互访、交锋。但每次与苏联队交手,都以失败告终,输二三十分是常有的事。在反复的交锋中,中国队积累了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57年教练员座谈会上,篮协领导、专家提出要确立“以小打大”、“以快打大”的指导思想,确立“主动、积极、快速、灵活、准确”的技术作风。这次座谈会犹如黎明前的第一道曙光。
中国队如日中天。那一年的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上,中国队以76比72战胜了世锦赛第三名巴西队,一举成名。1959年,国庆十周年,中国队又连胜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苏联青年队。1962年,苏联陆军篮球队来华,被北京部队击败。杨伯庸回忆说:“那场比赛,说是两军之间的比赛,其实是真正的国家队比赛。他们有7名国家队队员,还有传奇中锋克鲁明。我们基本上是和国家队比赛,打仗就是公平的!”
短短几年间,中国男篮已成长为一支世界强队。
1963年,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军篮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有10个国家参赛。中国队以69比74不敌苏联,4胜1负屈居第二。中国篮球再次震惊世界篮球。说来不靠谱,当时男篮的表现比女篮好,男篮和苏联有胜有负,与东欧强国不相上下,女篮从未战胜过苏联,输了20分。
但不幸的是,此后众所周知的十年却摧毁了这个基础,中国与世界强国的距离越来越远。